那时的天下局势非常有趣:手握最多筹码的曹丕当时只有34岁,虽身份尊贵,但经验尚浅,管理和技术能力还不够成熟,抓住机会的本事也不足;刚刚出卖完盟友的孙权38岁,已显露出逐步“魔化”的迹象;刚过花甲之年的刘备,不论经验还是心机都已炉火纯青,但因实力有限,反而被两个年轻人不断挤压。
按理说,曹丕要一举扫清障碍称帝只是时间问题。可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三国鼎立”局面,是在他掌权时逐步形成的。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曹丕急于称帝,耐不住性子。
曹丕是个才子,他和父亲曹操、弟弟曹植并称为历史上的“三曹”。从外界看,他继承曹操的位置应该毫无悬念,但实际上,他的上位过程曲折多变。首先,他的哥哥曹昂若未早逝,曹丕根本无缘继承人身份。其次,他有个极为强势的老爹——曹操三十年拼搏打下巅峰权威,在集团内地位无人能及,很多人只服曹操不服曹丕。例如曹操当年收编的青州兵和臧霸的徐州兵在曹操死后竟自行高调返乡、敲锣打鼓解散,这种公开的政治挑衅,曹丕也无能为力。最后,曹丕还面对强劲竞争者曹植,后者风采卓越,接班呼声不小。
简而言之,曹丕并非不够优秀,错在他出生于一个过于优秀的家庭,背负着一个难以超越的父亲。高处往往不易,风雨更大,世间万象,莫过于此。
按理说,曹丕刚继位时,最妥当的做法是稳住阵脚,慢慢积累权威,但他没有选择这样做,而是想借着老爹的声望和新王登基的惯性,迅速将汉朝的权力正式“过户”。这也反映了汉朝余晖已难以支撑,夜幕降临不可逆转。
曹丕选择的是传统的“禅让”方式。禅让即主动让位,听起来高雅,但背后实则是一种名义上的威胁和敲诈。
但按照当时的规矩,权力与利益是共享的,所谓“瓜分公共利益,见者有份”。虽曹丕拳头最大、地位最高,但若想独占,没人答应。因此,他要想顺利称帝,必须向各方势力做出妥协,让大多数参与者都能心安理得地当面上支持他。
他主要需要向曹魏集团中盘根错节的士族势力妥协,具体表现为针对行政权力、军事权力和“天意民意”这三个核心问题的让步。
第一个问题是文官集团的支持,这些人掌控着国家机器的运作系统,如果不愿配合,不承认你是皇帝,你根本无法正常统治。你想当主角,配角们必须支持。
第二个问题是军事权力,军队是政权的“枪杆子”,若军队不认可政权的合法性,关键时刻没人帮你灭火,局势就很危险。
第三个问题是舆论与功勋问题。人的行为要面子,要让民心接受,必须懂得造势借势,营造“天命”氛围,让大家心服口服。
针对这三大问题,曹丕做出了具体安排:
首先,在曹操去世后,曹丕让文官大佬陈群(颍川四大家族之一掌门人)跳出来推动“九品官人制”。这项制度本质是人事管理制度,是士族集团的核心利益所在。陈群提案其实就是替曹丕拉票,稳固士族支持。曹丕签字后,文官系统便称“天命不常,帝王不一姓”,暗示刘备家赶紧让位给曹魏。
其次,在军事方面,曹丕继位后对军队进行了重组:夏侯惇升为大将军,曹洪升卫将军,迁为骠骑将军,成为中央军总司令;许褚成为武卫将军,掌管中军禁卫;曹休等人调任南北西各军要职,所有重要将领几乎都是沛国谯县人,军权集中稳固。
第三,在舆论和功勋方面,220年三月,谯县传出大龙现世,是黄色的——象征土德压制火德的汉朝,意味更替顺理成章。四月又现纯白鸡,六月蜀将孟达投降,为曹丕塑造“天下归心”的形象。功勋方面,曹丕任命曹休镇南将军,击败孙权军队,攻破长江沿线,连环动作让局势明朗。
七月,孙权在连连受挫后,主动向曹丕献媚,写信请求他称帝。曹丕等待的正是这样一份“申请”。十月,汉献帝在高祖庙祭祀,宣告经营不下去,派张音捧着皇帝玺绶,正式禅让给曹丕。曹丕三辞三让后“勉为其难”登基,祭祀天地,改年号,大赦天下。
至此,汉朝这四百年正统终于画上休止符,彻底退休了。
条件和过程都讲清楚了,剩下要探讨两个问题:为何曹丕能称帝而曹操不能?以及曹丕称帝的利弊何在?
先说第一个问题。表面逻辑大家明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曹操不能称帝,关键是条件不成熟。他是靠自己一步步打拼出来的,而曹丕是继承前人积累的成果。创造条件是一场漫长复杂的战争,继承则相对容易。大多数成功者的成功,都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曹操条件的不足有几个方面:
第一,他出身宦官后代,缺少融入主流社会、整合优质资源的入场券。为此,他在士族集团中不停讨好,跟袁绍夹尾巴做人,做了无数违心事,冒着生命危险给袁绍补位救火。
第二,他的团队是草创团队,成员既要眼前利益,也要长期保障,常当“小股东”,而他想独裁垄断遭遇极大阻力。逮着机会反曹操的事多得数不清。
第三,形势不成熟。汉朝四百年正统余威犹存,百姓认汉如品牌。想换招牌,必须慢慢瓦解忠汉大臣和皇亲国戚,如荀彧和伏皇后家族,他们活着时不可能允许曹操称帝。
第四,节奏受限。曹操忙于征战四方,岁月流逝,终到生命晚期才算稳定局势。若再多活十年,或许能称帝。
这个问题的深层逻辑是起跑线差距。现在很多人喊着“不要输在起跑线”,其实他们自己早已输在起跑线上。
进一步说,真正有成就的人反而越谦卑敬畏,因为他们知道是谁在托举他们。
再谈第二个问题,曹丕称帝的利弊怎么看?
对曹丕个人,称帝利大于弊。在权力游戏中,尤其继承式权力,前任权威不代表继任者有同样威信。刚上位必须借着前任余威迅速行动,否则很快会被轻视、阳奉阴违。但这也带来潜在风险,基础不稳,敌情复杂。
对整个社会,曹丕称帝却弊远大于利。他实际上是在倒退,打击了他爹苦心经营几十年的成果。曹操毕生致力于摆脱士族束缚,虽未全成功,至少迈出第一步。曹丕一上台便与士族妥协,导致局面倒退,重回解放前。士族根本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关心的是在仕途、行政、地方利益上的垄断。再往后看,司马氏能够撬开曹魏根基,根本祸根就在曹丕身上。司马家的兴起陷入恶性循环,晋朝的污点成为中华文明难以言说的痛楚。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是希望大家理性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凡事都有利弊,关键在于选择什么角度和立场看问题。具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