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怎么知道“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我国古人怎么知道“天上一日,地下一年”的?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具体来说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可以量化的严谨定义。其次,可以用实验来检验理论。也就是说,牛顿很早就奠定了用数学、实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科学范式。这在他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当中就已经有所呈现。

所以,科学是一门极其注重过程的学科,在求证一个观点对错的过程中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才有那一句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后世的科学家一直都遵守这个范式。因此,如果要“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实际上不可能只是仅仅这样的一句话,而是需要有严谨的求证过程,并把这个过程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如果我们仔细寻找中国古典的典籍,我们是根本找不到任何一个古人仔细去求证这个观点的。因此,这不符合科学范式,也不属于科学的范畴。用科学的角度来看,这顶多只能说是猜的。要知道猜测很容易,难的是求证。所以,从本质上看,西游记中的观点和科学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爱因斯坦作为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也是谨遵牛顿的那一套。1905年,他提出狭义相对论,到了1915年,他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但他并没有像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样,一下子就封神了。

爱因斯坦真正被世人所承认,实际上是等到了1918年,这是因为在这一年,爱丁顿带队去求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从1915年到1918年,爱因斯坦其实也一直在想办法求证他的理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求证对于科学的重要性。其次,在爱因斯坦理论当中,时间会发生膨胀主要有两种情况:

当速度接近光速,时间会发生膨胀,但这是具有相对性的;

当在引力很强的地方,或者加速运动时,时间会发生膨胀。

基于相对论的结论,其实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其实并不靠谱。因为如果要实现“天上一日,地下一年”,那就说明要么“天”是相对地球高速运动的,并且是接近于光速的;要么就说明“天”本身的引力极其巨大,远远大于地球自身。

但我们现在已经探索了太空,我们知道,周围的太空并没有相对于地球有接近于光速的运动。其次,宇宙中只有一些特大质量的恒星和致密的天体(黑洞、中子星)会有超强的引力。

而特大制的恒星和致密的天体在宇宙中其实是少数派,更多的是小质量恒星和行星。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天”也就是太空相对于地球而言并没有发生时间膨胀,更达不到“天上一日,地下一年”。

除非西游记当中假设的“天”是在黑洞、中子星上,或者在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上亿光年)的天体上。但是这好像也不太现实,如果是在黑洞中,光的跑不出来,那不要说孙悟空可以乱飞了。

如果是在距离我们上亿光年距离的天体上,那这个天体由于宇宙膨胀,它远离我们的速度要比光速还要快,也就是说,如果孙悟空要去天庭,无论他飞得有多快,都飞不到,除非孙悟空能够超光速。同样的,孙悟空如果在那个天体上,那他会因为远离速度太空,而没有办法回到地球上。

总结

因此,“天上一日,地下一年”这事本身就不正确。只有在特大质量恒星、黑洞、中子星的引力足够大,大到可以使得时间膨胀剧烈,而它们在宇宙中是少数。除此之外,只有距离地球特别远的天体时间膨胀巨大,但是因为它们远离的速度太快,因此,只有超光速才能来回,但超光速有违背了物理学理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风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