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哪是她的国家呀?那是她的仇家!为了保住丈夫的性命和地位,她才委曲求全。现在隋文帝把另一个灭亡国家的遗物送到她这来,这是让她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亡国的公主吗?
大义公主想起宇文家族的亲人们,想起自己曾经的封号千金,想起这些年的痛苦与屈辱,提笔在屏风上写了一首诗: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漂流入虏廷。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这首凭寄哀思的诗,传到了隋文帝耳中,他意识到大义公主还在想着为北周复仇。现在她的丈夫都蓝可汗势力居然已经扩张到了于阗,隋文帝对突厥再次提高了警惕。
都蓝可汗势力壮大后,也想脱离隋朝的控制,他也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开皇十三年(593),隋朝一个叫杨钦的犯人逃窜到突厥,他说西河公主和驸马刘昶准备起兵反隋,派他来联络大义公主,希望能和突厥联手。西河公主是大义公主的姑母。
这是个谣言,不管是隋文帝派人编造出来的,还是杨钦为了在突厥立足自己编造的,或是他道听途说来的,这都不是事实。
都蓝可汗信以为真,不再向隋朝纳贡。因此,隋文帝派长孙晟出使突厥,探听动向。
长孙晟到突厥一看,都蓝可汗气焰见长,大义公主言辞不逊。他立即暗中调查,很快探听到大义公主和她的情人安遂迦、隋朝逃犯杨钦极力煽动都蓝可汗攻打隋朝。
长孙晟赶回长安,汇报了探听到的情况,带着隋文帝的使命再次出使突厥。他向都蓝可汗索要杨钦,都蓝可汗还想通过杨钦联络所谓的隋朝内应,便谎称:“检校客内,无此色人。”
长孙晟在突厥的人脉非常广,眼线非常多。他很快探听到杨钦的藏身之处,将其抓获。长孙晟把杨钦带到都蓝可汗面前质问,还当面揭发了大义公主与安遂迦私通之事。都蓝可汗的脸面这下可挂不住了,他把安遂迦也拘捕起来交给了长孙晟。
隋朝成功地离间了大义公主和都蓝可汗。
隋文帝认为留着大义公主迟早是个祸害,所以派内史侍郎裴矩出使突厥,送了四位美女给都蓝可汗,宣布废黜大义公主的封号,让都蓝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
当时处罗侯之子突利可汗(名染干)派遣使者向隋朝求婚,隋文帝命裴矩对突利的使者说:“当杀大义公主,乃许婚。”
突利可汗不断向都蓝可汗诋毁大义公主,终于激怒都蓝可汗,将大义公主处死了。处死大义公主后,都蓝可汗派使者向隋朝求娶公主。
突利可汗和都蓝可汗都向隋朝求娶公主。长孙晟又提出了新的离间计划,他认为都蓝可汗反复无信,不能再壮大他的声威,突利可汗是个诚信的人,不如和他通婚,招他往南迁徙,他兵少力弱,易于安抚控制,让他在北面帮隋朝守边疆再合适不过了。
隋朝拒绝了都蓝可汗的请婚,还故意许诺把隋宗室女安义公主嫁给突利可汗,都蓝因此怀恨在心。
开皇十七年(597),突利可汗亲自人朝迎娶安义公主,为了进一步离间突利和都蓝的关系,隋朝给了突利非常高的接待规格,仪式都搞得特别隆重,又给安义公主带上厚厚的嫁妆,和亲使者的规格也特别高,婚后又让突利南迁,定居在都斤山(今蒙古国杭爱山)。
这可把都蓝惹恼了,都斤山那是都蓝可汗的旧地盘,隋朝如此抬高突利的地位,这显然是不把他这个大可汗放在眼里。
都蓝可汗愤怒地说:“我大可汗也,反不如染干!”
此后都蓝不再朝贡,并屡屡入寇隋朝。
开皇十九年(599),都蓝可汗大肆打造攻城器械,准备进攻大同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突利可汗通过长孙晟把情报送到了隋朝。
隋文帝下令兵分三路,讨伐都蓝。尚书左仆射高颎出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道,右仆射杨素出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武县)道,上柱国燕荣出幽州(今北京市)道。
都蓝可汗见隋朝抢先动手,知道一定是突利告的密,他派人给老对头达头可汗送了大量的牛马,联合达头进攻突利。
两大可汗联手突然进攻突利,突利被打得大败,部众全部溃散,只带了五个亲兵。他跟着长孙晟往南逃,逃到蔚州(今山西省灵丘县附近)才敢停下来歇歇脚。
突利沿途收集被打散的部众,只有几百人。
突利开始思考自己将向何处去的问题:真的要投靠隋朝吗?自己只剩下这几百人了,到了隋朝,汉人的皇帝还能像之前那样善待自己吗?
突利对部下说:“我现在兵败人朝,只是一个投降者,毫无用处,大隋的天子还会以礼相待吗?达头虽然这次和都蓝一起攻打我,但是我们之前没有仇怨,如果投靠他,他还是会给我容身之地的。”
这个对话,又被长孙晟知道了。长孙晟的眼线真的是遍布突厥,他马上想出了应对之法。长孙晟秘密派人到伏远镇,让他们马上举烽火。
突利看到四柱烽火被点燃,忙问长孙晟发生了什么事。长孙晟骗他说:“这个要塞地势高,一定是发现了大批敌军。我们国家规定,若贼少,举二烽;贼多,举三烽;如果发现大队敌军,举四烽。这是他们看到了非常多的敌人,而且离得很近了。”
突利被吓得忙跟着长孙晟继续逃命,一路跑到隋朝境内,长孙晟让自己的手下把突利的部众就地安置,他“自将突利驰驿入朝”。
突利就这样被连哄带骗,裹挟到了长安。
隋文帝大喜,晋升长孙晟为左勋卫骠骑将军。
隋文帝派出的三路大军,从幽州出兵的燕荣因为没有遭遇突厥人,很快收兵。另两路都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中路军高颎一路,出朔州后一路北上,前锋赵仲卿率三千兵马在族蠡山(今山西省大同市北)与都蓝可汗前锋交战七日,隋军大胜,追击突厥到乞伏泊(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双方再战,隋军又胜,俘虏突厥千余人,各种牲畜数以万计。
突厥主力大举而至,赵仲卿组织士兵结成方阵,四方拒敌,顽强地坚持了五天。第六天,高颎率主力赶到和赵仲卿合兵一处,大败突厥。突厥败走,高颎率军一路追击,翻过秦山(今阴山山脉东段大青山)七百余里才停住脚步。
杨素一路出灵州,在灵州以北地区与达头可汗遭遇。
突厥素来擅长野外骑兵作战,过去隋军与之交战,都采取消极防御的战术,用战车和骑兵结成方阵,精锐骑兵在中间,四周用突出的鹿角防御。
杨素说:“此法只能自保,却不是取胜之道。”
他命骑兵组成军阵,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达头可汗听说后,非常开心,他说:“天赐我也!”高兴得下马仰天而拜,感谢苍天给他送来一个隋朝傻瓜。随后,带着骑兵十余万,杀向隋军。隋朝上仪同三司周罗睺主动请战。周罗睺率精锐骑兵迎头冲向突厥,杨素率主力在后面接着冲杀,突厥被打得大败,达头可汗被重创后逃走。达头的十几万骑兵被杨素杀伤不可胜计,残部“号哭而去”。
都蓝和达头的实力都被大大削弱,隋军也在战斗中建立起可以战胜突厥骑兵的信心。
开皇十九年(599)十月,隋朝封突利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一般简称为启民可汗,突利成为隋朝承认的合法突厥政府。
因为安义公主已死,隋文帝册封宗室女儿为义成公主,嫁给启民可汗为可贺敦,再次跟启民和亲。
启民召集散落的突厥百姓,陆陆续续有一万多人归附。隋文帝在朔州新建一座大利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让他们回到草原,有家可归。
隋文帝接受长孙晟的建议,把夏州和胜州之间(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牧区划给了启民可汗,让启民可汗成为隋朝长城之外的又一道屏障,并开凿了一条深沟作为保护。
隋朝还派出赵仲卿、韩洪两员大将分别进驻河套地区西面和恒安(今山西省大同市),分别防御达头可汗和都蓝可汗。夏州和胜州之间的牧区位于黄河“几”字突出的位置,水草丰美,又有长城、黄河、深沟作屏障,隋朝军队策应保护,启民真是安居乐业了。
启民可汗在多重保护下,带着突厥百姓开始繁衍生息,实力恢复并有所壮大。
开皇十九年(599)十二月,隋文帝又集结大军,准备兵分四路出兵突厥,消灭都蓝可汗。
越公杨素出灵州,行军总管韩僧寿出庆州,太平公史万岁出燕州,大将军武威姚辩出河州。
这时,突厥传来消息,都蓝可汗被部下所杀,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突厥国内大乱。
长孙晟向隋文帝建议:“隋军数次与突厥作战都取得胜利,突厥内部已经分崩离析,现在都蓝可汗被杀,我们趁乱招抚突厥各部,各部定会前来归附。可以派启民可汗部下分道招慰。”
隋文帝采纳了长孙晟的建议,突厥果然纷纷南下,归降隋朝。
开皇二十年(600)四月,达头可汗兵分两路,再次南下。隋朝也兵分两路迎击达头可汗。晋王杨广率领的一路以长孙晟为前锋,长孙晟熟悉突厥人的行军作战和生活习惯,知道他们都是走到哪里,就地取水饮用。所以,在多条河流上游投毒。达头的军民牲畜因中毒大量死亡。
突厥人以为是天降灾祸,说:“天雨恶水,其亡我乎?”突厥人以为是上天降罪,连夜撤军。长孙晟率部追击,斩杀了一千余人。
史万岁率领的一路出朔州,和达头可汗在大斤山相遇。
达头派人问:“隋军的将领是谁呀?”
隋军答:“是史万岁。”
突厥又问:“是那个敦煌戍卒吗?”
隋军答:“是的!”
来人连忙跑回去向达头汇报。
达头和突厥士兵吓坏了。敦煌成卒转眼间砍下他们骑兵脑袋的一幕不断在脑海中闪现。他们真是快被吓死了,赶紧拔营逃命。
史万岁是来打仗的,没想到达头却跑了,还跑得飞快,他率军追了几百里才追上,大败达头,斩首数千级。突厥继续往北跑,史万岁又追了数百里。后来达头逃得实在是太远了,史万岁只好班师回朝。史万岁的仗还没打痛快,他感到十分惋惜。
达头回去后很不甘心,过了一段时间又派侄子俟利伐试探性地去攻打启民,隋军派人帮启民可汗守住要害,击退了俟利伐。
启民可汗真心诚意地上表说:“大隋圣人可汗怜养百姓,如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染干(启民可汗的名字)如枯木更叶,枯骨更肉,千世万世,常为 大隋典羊马也。”
终启民可汗一生都与隋朝保持着良好关系。隋文帝也是古代帝王中第一个被少数民族政权视为他们可汗的中原皇帝。
白天不懂夜的黑——隋初名臣的困境
高颎、苏威、虞庆则和杨雄四人是隋文帝开皇初期执政的得力助手,也是隋初朝廷上说话最有分量的四位大臣,号称“四贵”。
隋初四贵
隋文帝因“刘昉牵前,郑译推后”,取代北周,建立大隋。建国的功臣,按理说应该获得非常高的地位,为什么隋初四贵中却没有刘昉和郑译?
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明哲保身。
三总管叛乱时,老将韦孝宽奉命率军征讨尉迟迥,七十多岁的韦孝宽在前线生病卧床。隋文帝还收到密报,说老将军手下的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私下收了尉迟迥的贿赂。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不是小卒,是三员大将,他们要是阵前倒戈,卧病在床的韦孝宽恐怕难以应对。
形势危急,隋文帝准备派人替换可能收受钱财的三员大将。
北齐才子李德林对此提出反对意见。
李德林说:“现在您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您本和诸将一样都是国家贵臣。怎么能保证后派去的人就比先派出去的人忠心呢?收取贿赂的事,虚实难明,真假难辨。临阵换将,这几位大将或将惧罪逃逸,为防他们逃走,就要将他们禁锢起来。到时候上自主帅韦孝宽,下至普通士兵,都将惊疑自危。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前朝临阵换将招致败亡的例子,要引以为鉴。”
隋文帝当即醒悟,忙问对策。
李德林说:“按我的愚见,公可派一心腹前往,这个人要有智谋,又在军中素有威信。派他到军中观察情况的真伪,众将即使有异志,也不敢轻举妄 动。”当时谁是杨坚的心腹?当然是刘昉、郑译。杨坚能在周宣帝死后迅速掌握朝廷,都是他们主动到府上请出来的。没想到这两个人,搞政变有一套,上战场都不行,全掉了链子。刘昉说他没有带兵的经验,郑译说他的母亲年龄大了,他要照顾老母亲。
刘昉、郑译搞阴谋内行,干实事外行,真出了事躲事,从此失去了隋文帝的信任。
这时丞相府的录事高颎主动请缨。
高颎的父亲高宾是上柱国独孤信的僚佐,赐姓独孤氏,如同杨坚以前叫普六茹坚,高颎以前叫独孤颎。所以高颎和独孤信一家的关系非常近。宇文护专权,独孤信被迫自杀,门生故吏都渐渐疏远了独孤家。高颎却和独孤伽罗照常往来。
杨坚准备取代北周,独孤伽罗不仅在精神上支持杨坚,言语上鼓励杨坚,她还为扬坚执政提供实质性的帮助。高频就是她推荐的人才,《隋书》记载高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
高颎收到杨坚夫妻的橄榄枝,说:“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
高颎不是嘴上说说,现在杨坚遇到危机,他接到命令就奔向前线,派下属回家告诉老母:“忠孝不能两全。”然后流着眼泪出发了。
到达前线,高颎不仅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还在后续战斗中发挥聪明才智,为韦孝宽指挥作战出谋划策,在沁水一战大败叛军。
高颎不仅有勇有谋、忠心,还善于发现人才、举荐人才。
虞庆则是胡化程度较深的汉人,虞庆则的祖先曾侍奉建立过大夏国的匈奴族赫连氏,是北方豪族、将门虎子。父亲虞祥,在北周时曾出任灵武(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市忠境内)太守。《隋书》评价虞庆则“幼雄毅,性倜傥,身长八尺,有胆气”。将门出虎子,附近的豪侠都对他既敬又怕。
北周宣帝时,虞庆则任并州总管长史,镇守太原。太原附近的石州(今山西省吕梁市)发生稽胡叛乱,高颎当时受命和越王宇文盛平叛。叛乱平定后,高颎向朝廷推荐虞庆则担任石州总管。虞庆则到任后,恩威并施,境内清肃,稽胡慕义归降的就有八千多户。
高颎决定辅佐隋文帝后,就推荐了文武干略的虞庆则。四贵中的苏威也是高颎举荐的。
苏威,出身关中大族武功苏氏,是三国时曹魏侍中苏则的十世孙,西魏度支尚书苏绰之子,北周大冢宰宇文护的女婿。苏家历代都出任高官。
苏威的父亲苏绰曾为西魏定治国之策“六条诏书”,辅佐宇文泰治理西魏,因积劳成疾于西魏大统十二年(546)病逝,终年四十九岁。北周明帝二年(558),配享周太祖(宇文泰)庙庭。
苏威深得北周权臣宇文护赏识,为拉拢苏威,宇文护将女儿宇文氏嫁给苏威,授予苏威官职,苏威都托病拒绝。他因宇文护专权,唯恐被连累,避世而居住在山寺中,声望因此越来越高。周宣帝即位,封苏威为开府。
隋文帝就任北周大丞相后,高颎向隋文帝推荐了苏威,没想到苏威在隋朝建立前夕,突然跑回老家种田去了。苏威谨小慎微,看重名节,不想卷入王朝更替的斗争中。
开皇元年(581),杨坚接受北周禅位后,征拜苏威为太常卿、太子少保,追赠苏绰为邳国公,食邑三千户,由苏威承袭爵位。
四贵中的杨雄和杨坚关系最近,杨雄是杨坚的族侄。
杨雄的父亲杨绍,北周时历任八州刺史、傥城县公,赐姓叱吕引氏。《隋书》记载杨雄“美姿仪,有器度,雍容闲雅,进止可观”。北周武帝时,杨雄任太子司旅下大夫。
一次,北周武帝巡幸云阳宫,卫王宇文直趁机作乱,率军攻打肃章门,杨雄率军迎战,击败宇文直。杨雄因功进位上仪同,封爵清水县公,食邑一千户,累迁至右司卫上大夫。北周宣帝时,晋封杨雄为邗国公,食邑五千户。隋文帝担任北周丞相期间,杨雄助隋文帝清除北周宗室毕王宇文贤,因功授任柱国、雍州牧,兼任丞相府虞候。并在北周宣帝灵枢安葬期间,负责保卫工作,防范北周宗室。
这就是隋初四贵:高颎、苏威、虞庆则和杨雄。但隋文帝开国的宰相班子里,没有杨雄,是高颎、虞庆则和李德林、苏威。
开皇元年(581)二月,隋文帝任命相国司马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尚书省长官)兼纳言(门下省长官),相国司录京兆虞庆则为内史监(中书省长官)兼吏部尚书,相国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中书省长官)。
三月,任命太子少保苏威兼纳言(门下省长官)、度支尚书(户部尚书)。高颎是尚书省和门下省长官,虞庆则是内史省(即中书省)长官兼吏部尚书,李德林是内史省长官。
排座次的时候高颎第一,虞庆则第二,李德林第三。
李德林为什么不是四贵之一?
李德林,字公辅,出身博陵李氏,是名满天下的北齐才子。祖父李寿,曾任湖州户曹从事。父亲李敬族,历任太学博士、镇远将军。
李德林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神童。《隋书》说他“幼聪敏”,几岁的时候读左思的《蜀都赋》,十多天就烂熟于心了。事情一传出来,远近的名士都到他家来看神童,来访的车马络绎不绝。
李德林十五岁时,开始阅读“五经”和古今文集,阅读量达到每天几千字,取得了“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的学习成绩。他擅长写作,文章逻辑非常清晰。少年成名的李德林还是出名的孝子。在北齐官至中书侍郎,参与国史修撰,编纂《齐史》二十七卷。
周武帝灭北齐,进入邺城当天,郑重地派人到李德林家中“宣旨慰喻”,称“平齐之利,唯在于尔。朕本畏尔逐齐王东走,今闻犹在,大以慰怀,宜 即人相见”。
他在隋文帝建立隋朝时,起到过非常关键的作用。
杨坚决定矫诏辅政后,要对自己所担任的官职重新做出安排,刘昉和郑译提出由隋文帝担任大冢宰,这是宇文护曾担任的官职。
大冢宰在名誉上位置很高,但宇文护被铲除后,北周武帝对大冢宰的权力进行了削弱,所以现在大冢宰这个职位的权力,对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杨坚来说太小了,不够用。
同时,刘昉和郑译还提出由他们出任小冢宰和大司马。小冢宰分割相权,大司马分割军权。两个人的如意算盘打得哪里啪啦响。杨坚不想得罪给他作嫁衣的刘昉和郑译,苦思解决之道。还是李德林给杨坚出的主意,让他不要在北周的六官体系里打转,另设大丞相一职,假黄钺,都督内外诸军事。杨坚因此出任北周右丞相,郑译为相府长史,带内史上大夫,刘昉为丞相府司马。
隋朝建立后,北周皇室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虞庆则的意见是斩草除根,隋文帝深以为然。宗室不同于大臣,宗室的存在就是一种号召力,斩草不除根,难免遗留后患。
这是件大事,隋文帝又询问了高颎和李德林的意见,高颎虽然内心不想大肆杀戮,但也违心地附和了隋文帝的主张。
李德林是仁厚君子,哪能理解政治家的权谋猜疑,也不能理解抢了人家皇位,还要杀光前代皇族的流氓逻辑。他苦苦争辩、劝阻,希望可以用怀柔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隋文帝说:“你是个书呆子,这事没法和你讨论。”据统计,隋文帝一共杀掉宇文氏皇室宗亲四十余家,北周皇室几乎被屠杀殆尽。千金公主为什么终其一生都在想着灭隋报仇?“宗祀绝灭”四个字里,那是多少鲜血和眼泪,大义公主的封号就像一个嘲讽着她的紧箍咒,时刻折磨着她鲜血淋漓的内心。
书生永远无法理解杀人的逻辑。
对北周宗室的处理上,可以看出隋文帝和虞庆则的意见相同。隋文帝在执政初期,还能听取意见,后期越来越独断专行,随之而来的就是这批在隋初建功立业的人,一个个被排挤出权力中心,甚至失去了性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